**1980年**,《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首次提出了“回音室”效应这一概念。 该效应用以描述信息或观点在封闭环境中被不断重复、强化的现象,类似声音在空旷房间内持续反射形成的共鸣效果。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用来探讨群体极化、认知固化等社会心理机制。
**1980年**,《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首次提出了“回音室”效应这一概念。 该效应用以描述信息或观点在封闭环境中被不断重复、强化的现象,类似声音在空旷房间内持续反射形成的共鸣效果。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用来探讨群体极化、认知固化等社会心理机制。
《泰晤士报》在2016年首次提出了回音室效应这一概念。回音室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们倾向于只接触和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导致观点的极化和强化。这种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明显,因为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使得人们更容易沉浸在符合自己兴趣和信仰的信息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