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为何将饮食不节和过劳视为健康风险因素?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结果,而饮食不节与过劳会直接破坏这种平衡,导致疾病发生。以下从中医角度分析这两大风险因素:
---
## 一、饮食不节:伤脾胃,损后天之本
### 1. **过饥过饱**
- **过饥**:气血生化不足,导致脏腑失养,表现为乏力、头晕、抵抗力下降。
- **过饱**:加重脾胃负担,使运化功能失调,引发腹胀、嗳气、便秘或腹泻(《内经》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2. **偏嗜肥甘厚味**
- 长期摄入油腻、甜食易生**痰湿**,阻碍气机运行,引发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3. **嗜食生冷**
- 损伤脾阳,导致寒湿内生,表现为腹痛、腹泻、四肢不温(“形寒饮冷则伤肺”亦关联脾胃)。
---
## 二、过劳:耗气伤精,损先天之本
### 1. **体力过劳(劳力过度)**
- **气耗**:长期超负荷劳动导致气虚,出现气短、自汗、精神萎靡(“劳则气耗”)。
- **筋骨损伤**:如《内经》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
### 2. **脑力过劳(劳神过度)**
- 暗耗心血与脾气,引发心悸、失眠、健忘、食欲不振(“思虑伤脾”)。
### 3. **房劳过度(房事不节)**
- 耗损肾精,导致腰膝酸软、耳鸣、早衰,甚至影响生殖功能(“肾主藏精,主生殖”)。
---
## 三、病理机制:阴阳失衡,邪气内生
- **饮食不节**→ **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痰湿瘀阻 → 诱发肥胖、消渴(糖尿病)、胃病等。
- **过劳**→ **气阴两虚/精血亏虚**→ 正气不足 → 易感外邪或出现虚劳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
---
## 四、中医调养原则
1. **饮食有节**
- 定时定量,清淡为主,忌生冷油腻。
- 根据体质选择食物(如脾虚者宜食山药、小米)。
2. **劳逸结合**
- 避免久坐、久视、久行,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
- 保证睡眠,节制房事。
3. **扶正固本**
- 通过补气(黄芪、党参)、健脾(白术、茯苓)、补肾(枸杞、熟地)等恢复正气。
---
**总结**:中医强调“治未病”,饮食与劳逸的适度是维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关键。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如疲劳、消化不良)多与此相关,调整生活方式可从根本上降低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