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颅CT和MRI对脑疝类型的影像学判断要点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组织移位,不同脑疝类型的影像学特征可通过CT和MRI的以下表现进行区分:
---
#### **1.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
- **CT表现**:
- 中线结构(如透明隔、三脑室)向对侧移位。
- 患侧环池、鞍上池受压变窄或消失。
- 颞叶内侧(钩回)向中线移位,压迫中脑。
- 可能合并脑出血或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血肿)。
- **MRI表现**:
- **T1WI/T2WI**:中脑受压变形,患侧颞叶内侧(钩回)下移。
- **DWI**:中脑或脑桥缺血性改变(高信号)。
- **矢状位**:脑干向下移位,四叠体池闭塞。
---
#### **2.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 **CT表现**:
- 小脑扁桃体下移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正常≤5mm)。
- 枕骨大孔区脑池(小脑延髓池)消失。
- 可能合并后颅窝占位或脑积水。
- **MRI表现**:
- **矢状位T1WI**:清晰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移(呈“锥形”低信号)。
- **T2WI/FL普通用户R**:延髓受压水肿(高信号)。
- 可伴发第四脑室变形或梗阻性脑积水。
---
#### **3. 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
- **CT表现**:
- 扣带回经大脑镰下方向对侧移位。
- 患侧侧脑室受压变窄,对侧侧脑室扩张。
- 中线(大脑镰)呈“波浪形”偏移。
- **MRI表现**:
- **冠状位T2WI**:扣带回跨越中线,胼胝体受压下移。
- **DWI**:扣带回缺血性改变(急性期高信号)。
- 可能合并额叶或顶叶占位病变。
---
#### **4. 小脑幕切迹上疝(中央疝)**
- **CT表现**:
- 双侧脑室对称性受压、变窄。
- 三脑室消失,基底池(如鞍上池)闭塞。
- 中脑和脑桥向后移位。
- **MRI表现**:
- **矢状位T1WI**:中脑和脑桥向后移位,四叠体池消失。
- **T2WI**:中脑导水管受压,脑干水肿(高信号)。
- **DWI**:中脑缺血性损伤(弥散受限)。
---
#### **5. 蝶骨嵴疝**
- **CT表现**:
- 额叶或颞叶经蝶骨嵴向对侧移位。
- 侧裂池受压变形,鞍上池消失。
- **MRI表现**:
- **冠状位T2WI**:颞叶内侧经蝶骨嵴向中线移位。
- 可能合并前颅窝或中颅窝占位性病变。
---
### **关键鉴别点**
1. **移位方向**:根据脑组织移位的解剖路径(如中线、小脑幕、枕骨大孔)判断类型。
2. **脑池改变**:环池、鞍上池、四叠体池的闭塞提示不同疝类型。
3. **伴随病变**:原发病灶(如血肿、肿瘤)位置与脑疝类型相关。
---
### **注意事项**
- **CT优势**:快速评估急诊患者,尤其对出血敏感。
- **MRI优势**:多平面成像,清晰显示脑干、小脑及早期水肿。
- **动态观察**:需结合临床(如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综合判断脑疝进展。
(注:需结合患者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