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更或土石方增量不足30%的情况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2 个回答

实话实说

### ✅ 针对“处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更或土石方增量不足30%的情况”的措施如下: #### **1. 依法履行审批程序**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相关规定,若项目发生责任范围调整(如扩建、改线等)或土石方量增加但未达30%,建设单位应及时向原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或申请补充方案。需提交变更后的水土保持设计报告,明确新增区域的防治措施和工程量清单。 #### **2. 补充/完善防治方案** 📝 对变更部分重新核算水土流失量,修订拦渣坝、截排水沟、植被恢复等设施布局;若增量虽小但存在高陡边坡等敏感区域,仍需针对性强化护坡、覆绿等措施。确保新方案与原批复要求衔接,避免防治盲区。 #### **3. 落实“三同时”制度** ⏳ 坚持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投产使用。变更后的实施进度应纳入整体工期管控,定期自查自纠,留存影像资料备查。监理单位需重点监督新增区域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范。 #### **4. 动态监测与验收调整** 📊 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全过程监测,重点关注变更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竣工验收时,将变更内容作为专项核查项,未达标的须限期整改直至通过复核。历史数据表明,未及时报备的隐性增量易导致后期治理成本倍增! #### **5. 行政处罚风险规避** ⚠️ 注意:即使增量未超30%,若未主动报备即构成违法!依据《水土保持法》第五十三条,可能面临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手续并处罚款(一般为1-10万元)。建议提前与属地水务局沟通,利用政务服务网在线申报系统提高效率。

绯村剑心

#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更或土石方增量不足30%的处理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18)等相关规定,处理流程如下: --- ### 一、变更备案或补充报告 1. **增量不足30%情形** - 若土石方挖填总量调整幅度**≤30%**且未突破原防治责任范围,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变更补充报告》; - 向原审批机关提交备案申请(部分地区要求专家技术审查)。 2. **责任范围局部变更** - 如防治责任范围发生**非重大调整**(如地块置换、施工时序调整等),需补充说明变更理由及防治措施优化方案。 --- ### 二、防治措施调整要求 1. **动态优化措施** - 按“分区防治、总量控制”原则,重新核算表土剥离、拦挡、排水等工程量; - 补充临时苫盖、沉沙池等临时防护措施(如施工时序延长)。 2. **补偿费核算** - 重新计算水土保持补偿费,按变更后占地面积补缴差额(依据《水保法》第三十二条)。 --- ### 三、监测与验收要求 1. **监测方案调整** - 更新监测点位布设方案,重点监控变更区域; - 季度监测报告中需专项说明变更影响。 2. **验收材料完善** - 在自主验收时,需提供变更备案回执、补充报告等技术文件; - 验收鉴定书应明确变更内容合规性。 --- ### 四、法律风险提示 1. **未及时变更的法律后果** - 依据《水保法》第五十三条,可能面临**10-50万元罚款**; - 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的,将依法追究建设单位责任。 2. **区域差异注意** - 广东、浙江等省要求**增量超10%**即需重新报批; - 涉及生态红线区域的变更需开展专题论证。 --- > **操作建议**:建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同步开展水土保持设计复核,避免后期变更。具体执行标准请以项目所在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