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公开报告会核心关注要点 ## 一、**内容设计与逻辑性** 1. **研究核心问题** - 是否清晰阐明研究背景、目标与核心价值? - 理论/实践意义是否与社会需求或学科发展相关联? 2. **方法论与创新性** - 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文本分析、跨学科视角)是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 - 创新点是否明确(如填补空白、提出新理论框架、突破传统范式)? 3. **结论的深度与可信度** - 研究结论是否有数据/案例支撑?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 是否区分了“阶段性成果”与“最终结论”? --- ## 二、**展示结构与传播效果** 1. **叙事逻辑** - 是否采用“问题-方法-发现-启示”的递进式结构? - 关键证据链是否完整(如定性/定量数据的关联性)? 2. **可视化呈现** - 图表/案例是否直观展示复杂社科概念(如社会网络图、话语分析模型)? - 是否避免文字堆砌(建议图文比例≤3:7)? 3. **受众适配** - 术语使用是否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如解释“后殖民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概念)? - 是否针对不同听众(学界/公众/政策制定者)调整表达重点? --- ## 三、**互动与反馈管理** 1. **问答环节设计** - 是否预设可能质疑(如样本代表性、理论适用边界)? - 对争议性结论是否准备多角度回应策略? 2. **跨学科对话** - 是否主动关联其他学科视角(如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现象分析)? - 能否说明研究对交叉领域的启示? --- ## 四、**伦理与社会影响** 1. **研究伦理** - 是否说明田野调查中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措施? - 对敏感社会议题(如性别、种族)的表述是否中立? 2. **实践转化路径** - 是否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或社会行动方案? - 是否规划成果传播渠道(学术期刊/大众媒体/政府内参)? --- ## 五、**后续跟进** 1. **反馈记录** - 是否建立系统化的意见收集表(含学术价值、社会应用等维度)? 2. **成果迭代** - 是否制定修订计划表(如3个月内补充深度访谈数据)? 3. **资源对接** - 是否明确潜在合作方(NGO、智库、行业协会等)的联系方式? > **提示**:人文社科报告需特别注意——避免陷入纯理论演绎,应通过案例故事增强说服力;同时警惕价值预设,需说明研究立场对结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