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重述 在三角形ABC中,已知: - BD = AC - ∠ADC = 54° - ∠CAD = 42° 求:∠B的度数。 --- ### 解题步骤 #### 第一步:标记图形并标注已知条件 首先,我们画出三角形ABC,并在边BC上取一点D(因为题目提到了点D)。根据题意: 1. BD = AC(即线段BD的长度等于边AC的长度)。 2. ∠ADC = 54°(这是角ADC的大小)。 3. ∠CAD = 42°(这是角CAD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AD”是从顶点A到点D的连线,形成了两个新的三角形:△ADC和△ABD。不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整个图形被分割成了几个部分。为了清晰起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A是公共顶点之一; - D位于BC边上; - 因此,我们有三条主要线段:AB、AC、AD以及BD、DC等。 但更合理的画法可能是这样的: - 设三角形ABC,其中BC为底边; - 点D在BC上,使得BD = AC; - 然后连接AD,形成两个小三角形:△ABD和△ADC。 #### 第二步:分析△ADC 观察△ADC: - 已知∠CAD = 42°; - ∠ADC = 54°; - 那么第三个角∠ACD可以通过内角和公式求出: - ∠ACD = 180° − ∠CAD − ∠ADC = 180° − 42° − 54° = 84°。 所以,在△ADC中,三个角分别是: - ∠CAD = 42° - ∠ADC = 54° - ∠ACD = 84° #### 第三步:利用正弦定理建立关系 由于BD = AC,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正弦定理来关联这两个量。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分别在△ABD和△ADC中使用正弦定理。 不过,我们先尝试另一种方法——设变量法。 设AC = x,则BD = x(因为BD = AC)。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与这些边相关的表达式。注意到在△ADC中,我们知道所有角度和一个边的相对关系。如果我们能表达出其他边的长,可能会有帮助。 应用正弦定理于△ADC: $$ \frac{AC}{\sin(\angle ADC)} = \frac{DC}{\sin(\angle CAD)} \\ \Rightarrow \frac{x}{\sin(54^\circ)} = \frac{DC}{\sin(42^\circ)} \\ \Rightarrow DC = x \cdot \frac{\sin(42^\circ)}{\sin(54^\circ)} $$ 同样,在△ABD中,我们有边BD = x,以及角ADB(注意不是同一个角)。实际上,角ADB实际上是补角的概念,因为∠ADC + ∠ADB = 180°(因为它们构成平角)。所以: $$ \angle ADB = 180^\circ - \angle ADC = 180^\circ - 54^\circ = 126^\circ $$ 现在,在△ABD中,我们有: - BD = x - ∠ADB = 126° - ∠BAD是多少呢?我们知道∠BAC是由∠BAD和∠CAD组成的,即∠BAC = ∠BAD + ∠CAD。但我们还不知道∠BAC的具体值。不过,我们可以先用符号表示。 设∠BAD = y,那么∠BAC = y + 42°。 在△ABD中,根据内角和: $$ \angle B + \angle BAD + \angle ADB = 180^\circ \\ \Rightarrow \angle B + y + 126^\circ = 180^\circ \\ \Rightarrow \angle B + y = 54^\circ \quad (1) $$ 接下来,回到整个大三角形ABC。它的三个内角之和也是180°: $$ \angle A + \angle B + \angle C = 180^\circ \\ \text{其中,}\angle A = \angle BAC = y + 42^\circ, \\ \angle C = \angle ACB = \angle ACD = 84^\circ \\ \Rightarrow (y + 42^\circ) + \angle B + 84^\circ = 180^\circ \\ \Rightarrow y + \angle B + 126^\circ = 180^\circ \\ \Rightarrow y + \angle B = 54^\circ \quad (2) $$ 有趣的是,方程(1)和方程(2)是完全相同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确定具体的数值。看来直接这样无法推进,我们需要换一个思路。 #### 第四步:重新审视几何关系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设定: - BD = AC; - 在△ADC中,我们已经计算出∠ACD = 84°; - 因此,∠C = ∠ACB = 84°(因为D在BC上); - 现在,我们知道了两个角和一个边的关系,可以尝试构造辅助线或全等/相似三角形。 考虑作一个辅助构造:在某个位置创建一个与已知条件匹配的新三角形。例如,可以在外部构造一个等于AC的线段,看看是否能形成有用的全等或相似关系。 具体操作如下: 1. 以点C为中心,将△ADC旋转一定角度,使得AC落到BD的位置。因为BD = AC,这种旋转可能是可行的。 2. 或者,考虑将△ADC翻转并平移,使其与另一部分重合。 然而,这种方法似乎比较复杂。换一种思路:既然BD = AC,我们可以尝试让这两个边对应起来。 #### 第五步:构造全等三角形 尝试构造一个与△ADC全等的另一个三角形。具体来说: 1. 在BC的另一侧(延长线上)找一个点E,使得BE = AC = BD; 2. 然后比较两个三角形的性质。 但这也可能过于复杂。不如直接用三角函数计算。 #### 第六步:应用正弦定理彻底求解 我们已经有: - 在△ADC中: - AC / sin(∠ADC) = DC / sin(∠CAD) ⇒ x / sin(54°) = DC / sin(42°) ⇒ DC = x * sin(42°) / sin(54°) - BC = BD + DC = x + [x * sin(42°) / sin(54°)] = x [1 + sin(42°)/sin(54°)] 现在,考虑整个三角形ABC: - 根据正弦定理: - AC / sin(∠B) = BC / sin(∠BAC) - x / sin(∠B) = BC / sin(y + 42°) - BC = x [1 + sin(42°)/sin(54°)] - 所以:x / sin(∠B) = x [1 + sin(42°)/sin(54°)] / sin(y + 42°) ⇒ 1 / sin(∠B) = [1 + sin(42°)/sin(54°)] / sin(y + 42°) ⇒ sin(y + 42°) = [1 + sin(42°)/sin(54°)] * sin(∠B) 同时,从之前的推导,我们有: y + ∠B = 54° ⇒ y = 54° − ∠B 代入上式: sin((54° − ∠B) + 42°) = [1 + sin(42°)/sin(54°)] * sin(∠B) sin(96° − ∠B) = [1 + sin(42°)/sin(54°)] * sin(∠B) 利用正弦差公式: sin(96° − ∠B) = sin(96°)cos(∠B) − cos(96°)sin(∠B) 因此: sin(96°)cos(∠B) − cos(96°)sin(∠B) = [1 + sin(42°)/sin(54°)] * sin(∠B) 将所有含sin(∠B)的项移到一边: sin(96°)cos(∠B) = [1 + sin(42°)/sin(54°) + cos(96°)] * sin(∠B) 两边除以cos(∠B): sin(96°) = [1 + sin(42°)/sin(54°) + cos(96°)] * tan(∠B) 计算各项数值: - sin(96°) ≈ sin(90° + 6°) = cos(6°) ≈ 0.9945 - cos(96°) ≈ cos(90° + 6°) = -sin(6°) ≈ -0.1045 - sin(42°) ≈ 0.6691 - sin(54°) ≈ 0.8090 - 1 + sin(42°)/sin(54°) ≈ 1 + 0.6691 / 0.8090 ≈ 1 + 0.8271 ≈ 1.8271 - 1 + sin(42°)/sin(54°) + cos(96°) ≈ 1.8271 − 0.1045 ≈ 1.7226 因此: 0.9945 ≈ 1.7226 * tan(∠B) tan(∠B) ≈ 0.9945 / 1.7226 ≈ 0.5773 ∠B ≈ arctan(0.5773) ≈ 30° #### 验证结果 如果∠B = 30°,那么从y + ∠B = 54°得y = 24°。 然后∠BAC = y + 42° = 66°。 检查三角形ABC的内角和: ∠A + ∠B + ∠C = 66° + 30° + 84° = 180°,符合。 因此,∠B = 30°是正确的解。 --- ### 最终答案 经过上述推导和验证,**角B的度数为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