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保制造与检验人员能力及分包商合格的措施
✅ **核心原则**:通过系统化的培训、考核和动态监控,保障内部团队专业度;对外部合作方实施严格的准入评审与过程管控。以下是具体做法:
---
### 📌 一、针对自有员工的管控方案
1. **岗前资质筛查**
✔️ 招聘时明确岗位所需的技术证书(如焊工证、无损检测资格等),优先录用持证人员;
✔️ 新入职者必须完成企业定制的SOP操作培训并通过笔试/实操考核才能上岗。
2. **持续技能提升机制**
▶️ 每季度组织质量意识复盘会,分析典型缺陷案例;
▶️ 年度安排行业新规解读课程(例如新版ISO标准更新);
▶️ 关键工序设置“师徒制”,由资深技工带教新人并签字确认其独立作业资格。
3. **绩效挂钩的考评体系**
📊 将产品一次合格率、客户投诉率纳入个人KPI,每月公示数据排行榜;
⚠️ 出现批量质量问题时启动追溯程序,涉事员工需重新参加强化培训。
---
### 🤝 二、管理分包商的全流程策略
| 阶段 | 动作要点 |
|------------|--------------------------------------------------------------------------|
| **准入阶段** | • 现场审计其生产设备先进性、计量器具校准记录
• 抽查近3个月第三方出具的CNAS认可实验室报告 |
| **合同约束** | ✍️ 协议中明示质量否决条款:“连续两批次不合格则暂停付款并终止合作”;要求供应商购买产品责任险 |
| **过程监督** | • 派驻SQE常驻供应商产线巡检关键控制点(如热处理温度曲线)
• 利用区块链平台实时共享检验数据流水号 |
| **退出机制** | 🔴 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年度绩效垫底的供应商进入观察期,整改无效则替换 |
---
### 🔍 三、双重验证手段
1. **交叉校验法**
👉🏻 同一批物料分别由不同班组或设备进行重复性实验,对比结果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 定期交换内外检人员角色,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带来的漏检风险。
2. **数字化工具赋能**
💻 使用MES系统自动推送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至员工终端;
📈 部署普通用户视觉检测设备辅助人工判断细微瑕疵,减少人为误差。
---
💡 **总结关键点**:人员能力需要“选育用留”闭环管理,分包商则要像对待自家产线一样实施全链条穿透式监管。本质上都是通过标准化流程+客观数据驱动持续改进,而非单纯依赖主观经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