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中关于认识错误的分类及法律后果 ## 一、认识错误的基本分类 ### 1. 法律认识错误(违法性认识错误) 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存在错误认知 **表现形式**: - 误认为违法行为合法(如:以为代购火车票不违法) - 误认为合法行为违法(如:误以为正当防卫属于犯罪) **处理原则**: - "不知法不免责"原则 - 例外:存在不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时可能免责 ### 2. 事实认识错误 指行为人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知与客观实际不符 **主要类型**: | 错误类型 | 典型案例 | 法律后果 | |-----------------|------------------------------|---------------------------| | 对象错误 | 欲杀甲误杀乙(同法益客体) | 犯罪既遂 | | 打击错误 | 瞄准甲射击误中乙 | 对甲未遂,对乙过失(想象竞合)| | 手段错误 | 用白糖当砒霜杀人 | 犯罪未遂 | | 因果关系错误 | 以为已杀死实际死于后续行为 | 不影响既遂认定 | ## 二、特殊问题处理 ### 1. 抽象事实错误 - 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如:误盗枪为财物) - 处理:主客观相统一,按轻罪认定 ### 2. 违法阻却事由认识错误 - 假想防卫/假想避险:排除故意,可能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 三、司法实践要点 1. 事实认识错误可能阻却故意成立 2. 法律认识错误原则上不影响犯罪成立 3. 认识错误需结合具体案情判断主观恶性 4. 对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证明标准较高 (注:具体案件处理需结合司法解释和个案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