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注塑件模具管控尺寸下限的5Why分析 😊 以下是针对“为什么存在注塑件模具管控尺寸下限”这一问题的逐步追问与解答: ## 🌟 **1Why(第一层原因)** **Q:为什么需要设定注塑件的尺寸下限?** → 因为零件实际测量值若低于设计要求的最小允许值(即破尺寸),会导致装配干涉或功能失效。例如轴孔类零件过小可能无法与其他部件配合,影响产品正常使用。 --- ## 🔧 **2Why(第二层原因)** **Q:为什么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低于理论值的收缩变形?** → 塑料冷却固化时产生自然收缩率(通常1%-3%),加上保压不足、模温波动等因素,会使成品比模具型腔略微缩小。若不预留补偿空间,最终尺寸必然偏小。 --- ## ⚖️ **3Why(第三层原因)** **Q:为何不能直接按图纸标称尺寸开模?** → 材料特性决定其具有热胀冷缩物理属性,且注塑工艺参数(如射胶压力、保压时间)存在合理公差范围。必须通过CAE模拟+试模验证,反向推导出能保证最极端条件下仍合格的型腔预放大尺寸。 --- ## 📉 **4Why(第四层原因)** **Q:为什么不同批次原料对收缩率影响显著?** → 树脂粘度、结晶度、添加剂比例的变化会改变流动性能。比如再生料掺混过多时,分子链结构破坏导致非均匀收缩,迫使我们设置更严格的入厂检验标准和工艺窗口。 --- ## 🔍 **5Why(第五层根本原因)** **Q:归根结底是为了确保什么核心目标?** → **保证终端装配可靠性!** 所有尺寸链上的累积误差必须在公差带内可控,防止因单个零件超差引发整机性能故障(如漏水、异响、寿命缩短)。这是质量管理体系中过程能力指数CPK≥1.33的根本要求。 > 💡 **实操建议**:建立模具磨损监控台账,每生产5000模次后使用三坐标测量机全尺寸扫描,及时修正型芯型腔间隙;同时采用SPC统计制程稳定性,动态调整保压曲线补偿收缩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