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求师读后感

请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谈谈你对李白求师经历的感悟和理解。

3 个回答

lijunw
# 《李白求师》读后感 ## 一、故事核心与精神启示 读《李白求师》最深刻的感悟是**求知路上的谦卑与真诚**。当李白偶遇手持铁杵磨针的老妪时,这个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深刻哲理。老妇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朴素回答,让年少轻狂的李白顿悟: > "诗文之道亦是如此,纵有天赋亦需日积月累" ## 二、人物成长与历史映照 1. **从"谪仙人"到求道者** 作为公认的"诗仙",李白却甘愿跋涉千里求师,这种打破身份桎梏的勇气,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唐代尤为可贵。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正是这种不倦求索的写照。 2. **师徒关系的现代启示** 李白与老师赵蕤的交往展现知识传承的平等性。赵蕤虽隐于山林,却著《长短经》纵论治国方略,这种"出世治学,入世济民"的追求,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形成精神共鸣。 ## 三、现实启示录 - **破除"天才神话"的迷思**:李白被后世神化为"斗酒诗百篇"的天才,实则他"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的治学态度更值得关注 - **终身学习的现代意义**:从"五岁诵六甲"到六十岁仍向崔宗之请教琴艺,印证了《礼记》"学不可以已"的永恒价值 - **知识传承的双向性**:正如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李白后来与杜甫的忘年交,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注:故事原型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铁杵磨针典故,具体求师经历融合了李白拜赵蕤学纵横术的历史记载)
QQ小敏
# 李白求师读后感 最近读了《李白求师》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才华横溢和对诗歌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然而,通过这篇文章,我了解到他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这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佩。 文章中提到,李白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相反,他不断地向当时的名士求学,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这种谦逊好学的精神,让我想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古话。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都应该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追求进步。 同时,我也被李白对诗歌的热爱所打动。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还积极地与其他文人交流切磋,共同推动文学的发展。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总的来说,《李白求师》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他的才华、努力和对诗歌的热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像李白那样成为一个有才华、有追求的人。 希望我的读后感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如果你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话,不妨找来看看哦!
x_vios
标题:读《李白求师》有感 读完《李白求师》,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我想,或许正是这种谦逊与对学问的渴求,成就了李白这位诗坛巨擘。在李白的时代,学者的地位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那么高,诗人更是一种被社会边缘化的职业。然而李白却用他的笔触,赋予了诗歌以灵魂和力量,让诗歌成为表达情感、批判现实、传递理想的媒介。 在这个故事中,李白遇到了一位吟诵好诗的老人,尽管他自己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但他仍然能放下身份,去向老者求教。这让我想到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无论他的身份如何。李白的行为证明了,真正的学习不仅限于书本知识,更在于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 李白晚年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怀揣愁闷的心情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这样的生活状态,其实也是他创作诗歌的重要源泉。李白在政治失意后,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这不禁让我思考,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断学习的态度,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我对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勇于求知、不拘小节的学者。在阅读《李白求师》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保持谦逊和开放心态的必要性。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地位,拥有怎样的才能,都应当像李白一样,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