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求师》读后感
## 一、故事核心与精神启示
读《李白求师》最深刻的感悟是**求知路上的谦卑与真诚**。当李白偶遇手持铁杵磨针的老妪时,这个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深刻哲理。老妇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朴素回答,让年少轻狂的李白顿悟:
> "诗文之道亦是如此,纵有天赋亦需日积月累"
## 二、人物成长与历史映照
1. **从"谪仙人"到求道者**
作为公认的"诗仙",李白却甘愿跋涉千里求师,这种打破身份桎梏的勇气,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唐代尤为可贵。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正是这种不倦求索的写照。
2. **师徒关系的现代启示**
李白与老师赵蕤的交往展现知识传承的平等性。赵蕤虽隐于山林,却著《长短经》纵论治国方略,这种"出世治学,入世济民"的追求,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形成精神共鸣。
## 三、现实启示录
- **破除"天才神话"的迷思**:李白被后世神化为"斗酒诗百篇"的天才,实则他"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的治学态度更值得关注
- **终身学习的现代意义**:从"五岁诵六甲"到六十岁仍向崔宗之请教琴艺,印证了《礼记》"学不可以已"的永恒价值
- **知识传承的双向性**:正如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李白后来与杜甫的忘年交,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注:故事原型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铁杵磨针典故,具体求师经历融合了李白拜赵蕤学纵横术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