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的解读 ——从书画艺术视角看古今之辩 ### 一、溯源探意 此句出自清代画家**郑燮(郑板桥)**《题竹石图》诗作,原句为: > **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 **空谷无遗兰,寒潭有余香。** 郑板桥以“扬州八怪”身份直抒胸臆,既表达对古代书画境界的仰慕,又批判当时画坛**泥古不化、矫饰浮夸**的流弊。 --- ### 二、书画语境解析 | 关键词 | 艺术内涵 | |--------|----------| | **古人不可望** | 指晋唐风骨、宋元意境等传统文人画精髓难以超越 | | **今人益可伤** | 暗讽清初“四王”画派过度摹古,失去文人画写意精神 | 郑板桥通过此句提出: 1️⃣ 对传统的敬畏需与创新并存 2️⃣ 艺术创作应“师古而不泥古” 3️⃣ 直指当时画坛“形似而神亡”的症结 --- ### 三、跨时代启示 | 历史对比 | 当代关联 | |----------|----------| | 清代摹古派 → 当代书画市场流水线商品画 | | 扬州八怪革新 → 现代实验水墨探索 | **核心命题未变**:如何在传统根基上实现创造性转化? ✅ 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重构笔墨体系 ✅ 徐冰《背后的故事》用装置解构山水意境 --- ### 四、扩展思考 1. **技术迭代下的焦虑**: 摄影术冲击绘画 → 普通用户绘画挑战创作主体性 2. **古今对话的可能性**: 王冬龄书法与数字媒介融合 曾梵志面具系列对文人画符号的当代转译 > 郑板桥之叹并非否定创新,而是警示艺术不可沦为**技巧的奴隶**。真正的“师古人”在于领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本质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