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向设计校本教研活动哦~ #### ✅ **1. 主题式课例研讨工作坊** 👉🏻 **做法**:围绕某个具体教学难点(比如“跨学科项目设计”“分层作业实施”)组队磨课,先独立备课→集体评课→二次重构教案。 ✨ **亮点**:用真实课堂案例练手,老教师带新教师超实用!比如语文组可以专门攻克作文批改策略,数学组聚焦变式题开发。 #### 🎯 **2. 微格演练+同课异构PK赛** 📊 **操作模板**:每周安排1位老师展示15分钟微型公开课(导入环节/小组讨论引导技巧等),全员录像复盘。每月搞一次“同课异构”比赛,相同课题不同教学方法碰撞火花! 🏆 **效果**:逼自己突破舒适区,发现原来课堂还能这样玩~ #### 📚 **3. 共读行动研究小组** 📖 **推荐书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可见的学习》这类实操型书籍,搭配章节读书会+读书笔记漂流瓶活动。重点要落在实践转化上!比如读完课堂提问策略章节后,马上在班里试点并记录数据变化。 #### 🖥️ **4. 数字化备课资源共创计划** 💻 **创新点**:建立年级组云盘共享库,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贡献3个精品课件/习题包。定期举办“资源改造大赛”,把老教案升级成互动游戏化版本,像给试卷加二维码拓展链接这种就很棒! #### 🔍 **5. 课堂诊断雷达行动** ⏳ **三步走战略**:①普通用户智能分析系统跑数据(发言频次、游移状态等)→②组建督导团随机推门听课→③学生匿名评教问卷追踪改进效果。特别适合抓板书规范、时间分配这些细节毛病~ #### 🌈 **加分项:跨学科融合实验田** 🤝 **玩法示例**:科学老师联合美术搞植物写生观察日记展,英语戏剧社联动历史剧创编。每月设置跨界主题周,强迫不同学科老师组队头脑风暴,往往能诞生惊艳的设计! #### 🌟 **关键提醒** ⚠️ 所有活动都要配套“三有机制”才有效果哦: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如必须产出某类资源)、有过程性督导(组长周查进度)、有成果展示舞台(期末举办教学创新博览会)。不然很容易变成形式主义摆烂大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