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过于溺爱型家庭
1. **表现**
-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要求几乎都会被无条件满足。例如,孩子想要某个昂贵的玩具,家长会立刻买回来,不管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允许。孩子不需要经历等待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东西。
- 家长会帮孩子包办一切事务,包括穿衣、洗漱等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像有些孩子上学了还不会系鞋带,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家长帮忙系的。
2. **影响**
- 这样的孩子习惯了享受现成的成果,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当他们遇到需要吃苦的情况,比如参加军训或者进行体力劳动时,就会觉得难以承受。因为他们的心理预期是自己应该被照顾,而不是去吃苦。
# 二、过度保护型家庭
1. **表现**
- 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不让孩子参与任何有风险的活动。比如,孩子想在外面操场上玩耍,家长怕孩子摔倒,就不让孩子去;孩子想尝试新的运动,家长因为担心受伤而禁止。
- 在家庭生活中,也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无菌环境”。例如,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孩子稍微有点小病小痛,家长就无比紧张,马上给孩子吃药或者去医院。
2. **影响**
- 孩子长期处于这种被保护的环境中,缺乏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他们没有机会去体验一些小的困难和不适,所以在真正需要吃苦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艰难。而且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因为一直以来都被保护着,没有学会如何应对压力。
# 三、经济条件优越且崇尚物质享受的家庭
1. **表现**
- 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家里有很多奢侈品,生活起居都有人伺候。例如,孩子出门有专车接送,家里的饮食都是高档食材,穿着也都是名牌。
- 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高档的社交活动,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如频繁地去高级餐厅、购买贵重的珠宝首饰等,并且向孩子传递一种物质至上的观念。
2. **影响**
- 这样的孩子已经习惯了高品质的生活,对于艰苦的物质条件很难适应。他们会觉得吃苦是一种不应该存在的情况,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生活就应该是舒适和享受的。而且他们可能看不起那些需要吃苦的工作或者生活方式,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 四、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且娇惯孩子的家庭
1. **表现**
- 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冷战,比如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甚至要离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成为家庭成员争夺的对象,双方都试图通过娇惯孩子来让孩子站在自己这边。
- 孩子可能会被长辈(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度宠溺,而父母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孩子犯了错误,长辈总是护着,不让父母批评。
2. **影响**
-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一方面心理会比较脆弱,因为家庭的不和谐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被娇惯,他们缺乏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也不愿意去吃苦,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家庭的混乱关系中有人来迁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