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民族危机加深,抗日呼声高涨 - **九一八事变影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爱国学生、知识分子等群体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运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种强烈的民意氛围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奠定了社会基础。 - **一二·九学生运动推动**:一二·九学生运动进一步将全国的抗日情绪推向高潮,使得抗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诉求,也对张学良、杨虎城等军事将领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局。 ###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不顾民族大义,执意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一方面积极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对抗日力量进行打压。当他亲临西安督战“剿共”时,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其改变策略,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但均遭到拒绝。这使二人认识到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来迫使蒋介石转变态度。 ### 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抉择 作为驻守西北的地方军事长官,张学良(东北军领袖)和杨虎城(十七路军总指挥)深受爱国思想熏陶。他们的部队多为北方将士,家乡沦陷的痛苦让他们对抗日有着强烈渴望。同时,在与红军的实际接触中,两人逐渐认同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并秘密达成停战协议。当劝说无效时,最终决定以“兵谏”方式扣押蒋介石,逼其抗日。 ### 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旗帜,通过宣传动员、统一战线工作等方式团结各方力量。例如,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不仅赢得了民众支持,也间接推动了张、杨从原本的敌对立场转向合作态度。这种政治智慧为事变提供了思想和策略支撑。 ### 基层官兵与民众的压力传导 前线士兵多为东北籍子弟兵,失去故土后士气低落且充满复仇情绪;而陕西当地百姓同样期盼政府能够集中资源抵御外侮而非自相残杀。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不断向上传递,加剧了张、杨二人对既有政策的质疑和反抗决心。 总之,西安事变本质上是在日本侵略加剧、国内舆论压力增大以及局部将领爱国行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打破了国共长期对立的局面,为中国形成全面抗战格局迈出关键一步。